笔趣阁 > 其他类型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 第65章 聆听孔子笔下的乐之境界

第65章 聆听孔子笔下的乐之境界(1 / 2)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在春秋时期的鲁国宫廷中,孔子与鲁国乐官探讨音乐的场景,被一句“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定格在历史的画卷里。这简短却精妙的论述,宛如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古代音乐世界与孔子礼乐思想核心的大门。看似在描述音乐演奏的过程,实则蕴含着孔子对音乐本质、社会功能以及人生境界的深刻思考,跨越千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与智慧,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与品味。

一、字句解析:探寻乐之奥秘

“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短短数语,孔子将音乐演奏的过程与境界生动地描绘出来。“始作,翕如也”,“翕”意为合、聚,指音乐开始演奏时,各种乐器和声音汇聚在一起,形成一种宏大、热烈的氛围,仿佛是一场音乐盛宴的序曲,将听众带入音乐的世界。此时,钟鼓齐鸣,琴瑟和奏,不同的乐器各自展现特色,又相互配合,如同百花齐放,奏响了音乐的开篇。

“从之,纯如也”,“纯”有和谐、纯正之意。随着演奏的推进,各种声音相互交融,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乐器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旋律与节奏相得益彰,音乐的美感在和谐中得以充分展现。这就如同一个团队,成员们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在音乐中,每个音符、每种乐器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共同编织出美妙的乐章。

“皦如也”,“皦”表示清晰、明亮。在和谐的基础上,音乐的层次和细节逐渐清晰起来。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乐器的音色特点都能被清晰地分辨出来。就像一幅精美的画卷,在整体和谐的色彩下,每一处线条、每一种色彩都清晰可见,让观者能够细细品味其中的精妙之处。在音乐中,我们能够听到主旋律的突出,也能感受到伴奏的衬托,各种声音层次分明,互不干扰,却又共同营造出丰富的音乐效果。

“绎如也”,“绎”有连续、绵延之意。音乐在清晰的层次中持续发展,绵延不绝,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它就像一条流淌的河流,既有源头的汇聚,又有中途的奔腾,更有绵延不断的流淌,将听众的情感和思绪不断地引向远方。音乐的节奏、旋律在不断的变化中保持着连贯,不会突然中断或突兀,让听众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享受着音乐带来的美好体验。

“以成”,则表示音乐经过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最终完成,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孔子通过这一系列的描述,不仅展现了音乐演奏的过程,更揭示了音乐所蕴含的内在规律和审美标准。在他看来,真正优秀的音乐,应该具备这样循序渐进、层次分明、和谐统一且绵延不绝的特点,这样的音乐才能称之为“成”,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艺术享受和精神启迪。

二、时代背景:礼乐文化的兴衰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是一个礼乐文化从鼎盛走向衰落的时代。在周朝建立之初,周公旦制定了一套完备的礼乐制度,将音乐与政治、社会秩序紧密结合。在这套制度下,不同等级的人在礼仪活动中使用的音乐、舞蹈都有严格的规定,音乐成为了维护社会等级、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工具。例如,天子在祭祀等重要场合可以使用八佾之舞(六十四人),而诸侯只能用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则为四佾(三十二人),这种严格的区分体现了“礼”的等级性,而音乐作为“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载着这种等级秩序。

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祭祀天地祖先时,庄重肃穆的音乐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宫廷宴会中,优雅的音乐增添欢乐祥和的氛围;军队出征和凯旋时,激昂的音乐鼓舞士气、彰显荣耀。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们的情感、信仰、社会关系紧密相连。通过音乐,人们能够感受到社会的秩序和规范,也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然而,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各诸侯国势力逐渐崛起,礼乐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礼崩乐坏”成为了春秋时期的显着特征。一些诸侯不再遵守礼乐制度的规定,越级使用音乐和舞蹈,甚至出现了“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这在孔子看来是不可容忍的。音乐原本所承载的等级秩序和道德规范被打破,社会陷入了混乱和无序。孔子目睹了这一切,他痛心疾首,致力于恢复周礼,而音乐作为周礼的重要内容,自然也成为了他关注和倡导的重点。他希望通过对音乐的规范和弘扬,重新唤起人们对礼乐制度的尊重,恢复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三、音乐本质:艺术与道德的交融

在孔子的思想中,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道德和情感的载体。他认为,音乐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品德修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将音乐视为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优秀的音乐应该具有“尽善尽美”的特点,“善”强调音乐所蕴含的道德内涵,“美”则侧重于音乐的艺术形式。只有当音乐在道德和艺术上都达到完美的境界,才能真正发挥其教化作用,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生活。

以《韶》乐为例,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并赞叹道“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韶》乐相传是舜时期的音乐,它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舜的德政和天下和谐的景象。在孔子眼中,《韶》乐就是“尽善尽美”的典范,它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更蕴含着深厚的道德意义,能够让人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受到道德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

孔子还强调音乐的情感表达功能,认为音乐是人们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歌表达人们的志向,歌唱延长诗歌的语言,声音依照歌唱的语言,音律配合声音,音乐将人们的情感通过声音的形式展现出来。不同的情感可以通过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旋律来表达,喜悦的情感可以用欢快、明亮的音乐来体现,悲伤的情感则可以用低沉、缓慢的音乐来抒发。同时,音乐也能够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情感,积极向上的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斗志,舒缓柔和的音乐可以缓解人们的压力,净化人们的心灵。

四、乐教思想:育人与治国的智慧

孔子十分重视音乐教育,将其视为培养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在他的教育体系中,“礼、乐、射、御、书、数”六艺,音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认为,通过学习音乐,人们可以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修养,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人们需要遵守音乐的规则和节奏,这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自律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音乐所蕴含的道德内涵和情感力量,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对于国家治理而言,孔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改变社会风气。通过推广优秀的音乐作品,弘扬积极向上的音乐文化,可以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在一个音乐氛围良好的社会中,人们的情感得到了抒发和满足,矛盾和冲突也会相应减少,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例如,在古代的一些祭祀和庆典活动中,通过演奏庄重的音乐,能够增强人们的集体意识和归属感,促进社会的团结和凝聚。

孔子的乐教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乐教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重视。历代统治者都将音乐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设立专门的音乐机构,培养音乐人才。在学校教育中,音乐课程成为了重要的教学内容,学生们通过学习音乐,不仅提高了艺术素养,也接受了道德教育。同时,民间的音乐活动也十分活跃,各种音乐形式如民歌、戏曲等不断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

五、后世传承:音乐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孔子的音乐思想和乐教理念,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其后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朝代和时期,音乐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演变,既保留了孔子音乐思想的精髓,又融入了时代的特色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