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做出这个新犁的工匠们,也得到了赏赐,就像之前造纸的工匠一样。
工匠们捧着沉甸甸的钱币和绢布,私下里交流道:“陛下虽然心急又严苛,但是这说到的事儿,却都能做到,有了这些钱和布,我老娘的病,也能用好一些的药治了,应该能好起来了。”
“谁说不是呢?不说这钱,就是陛下与咱们说话的态度,都比别的当官的,还有什么公侯,都好许多。”
“私下议论陛下是大罪!”谨慎的伙伴阻止他们的话头,“还是别说这些了,你们拿到了这钱,准备做什么?”
“我家小子到年岁了,准备送到启蒙学堂读两年看看,若是有天分,嘿嘿……将来说不得能考个官做做,要是没天分,识得几个字也是好的。”
“原来不止我这么打算!可惜我孩儿他娘不太肯,觉得我在做梦。”
“哈哈哈……做官的事儿,确实像做梦,不过学得认识一些字也没坏处,就是花些钱和绢布。”
新式的犁,先在长安周边推广开来,而那个老农在收到朝廷赠送的犁时,才突然惊悉,当初那个自己以为是富家公子的人,竟然是当今皇帝!
老农抱着脑袋想了半天,觉得自己对皇帝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死罪。
最后他摸摸脑袋,吐出一口气,自己还活着,说明皇帝还挺宽宏大量,竟然没要自己的小命。
不过,新式犁得到了老农的认可,这犁确实是要比旧式的要轻便省事多了。
想起皇帝毫无顾忌地脱靴下田,老农又唏嘘感叹了一番,对家人邻居道:“如今的陛下,如此挂念咱们种田人,以后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皇帝挂念农事,才会让人改进犁,听说还计划修水利,要借此抵御常年不断地水灾和旱灾。皇帝做这么多事,都是想要种田人更好种田吧?
这样的皇帝,确实是天下百姓的福星了。
做出新式犁,并且往全国推广的事,着实为皇帝赢得了不小的口碑,许多人可能不太懂什么新政,特别是复杂的税收制度,不明白税收阶梯制的作用,在于向地主们收更多的税,但是这犁,好不好用,上手试试便知道了。
除了犁,刘彻还命工匠们尝试改进其他的农用工具,再加上兴修水利的事,已经规划到了十年之后,工部也是忙得不行。
六部被皇帝划分好后,本以为工部会是最清闲,也是事儿较少的,不料皇帝想法极多,工部也跟着忙个不停。
在刘彻的努力下,虽然汉朝依旧无法避免各种天灾,但随着经验的增加,上下齐心治下,应对各种灾害也越发得心应手,许多应对灾害、灾后重建的制度和方法,也在一次一次的磨砺和尝试中诞生和完善。
三年后,刘彻再次举行科考,此次云集到长安的学子,比第一次更多了。
这一次,王莽复兴乡学的事情,也比三年前有了不小的起色,据他所说,因第一次科考的影响,不仅许多学子找到了新的努力的方向,民间对于读书一事,也越发地推崇了,再加上书局在各郡开花,还出现了一些民间的书商,使得看书读书一事,更加深入到了民间,深入到了百姓生活了。
王莽的信中,充满了对皇帝的崇敬与敬意:“据我所见,是因着新税制的实施,地主们手中不宜拥有过多土地,所以他们会想办法将手中的财物,用别的办法去生钱财,而普通百姓也就有了更多的机会拥有自己的土地了,再加上垦荒头三年不用交税,垦荒热情也极高,普通百姓能拥有自己的土地,满足一家人吃穿所需,余下的钱财,便为子女打算了起来。”
又因为新出生的人丁不收丁税,一家多生两三个孩子,多两三张嘴,也养得起,人口是肉眼可见的增多了起来。
以前王莽也看到了大汉的诸多问题,也设想过许多解决的办法,可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办法,远不如皇帝实施的这些新政。
刘彻对王莽所写来的情况,十分满意,回信中问他要不要回长安,王莽在思索了一番后,决定先不回长安了。
“大汉国土之大,非莽能以足丈量,但莽愿再多历经一些人事,多学一些世情,再回陛下身边,为大汉效力。”
刘彻也就没有劝了,王政君那么着急地劝了三年,王莽一个字都没听进去。
王政君着急也正常,这几年来,王氏越发地衰微了,主要是刘彻也在朝中有意无意地排挤王氏的人,再加上走科举路子出来的人,也慢慢成长了起来,他们或许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可是他们经历的磨砺也多,刘彻用心培养的话,并不比大族出来的人差。
如今,又是科考,又有一批新的学子要被朝廷吸纳,成为朝廷的储备人才,倒是后,更加没有王氏子弟的地位了。王政君看着皇帝对王氏不假辞色,却对王莽有些不同,就把希望都寄托在了王莽身上。
只可惜王莽本来就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
汉朝部分明日完结,就进入秦啦~秦始皇是最后一个帝王~
另外呢,清穿文很快就要开坑了,欢迎大家去专栏看看收藏一下哦~
希望能和大家长长久久地约下去~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