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呃了一声,不知道要怎么安抚自己的老父亲。父子两不知道,其实两个作物的传入时间,与海禁政策关系不大,只与两个作物自己传播的进度有关。
朱棣想了想,道:“如今有了这两个东西的画像,咱们派人出海去寻便是了,待寻到了,就立马大力推广起来。这个功劳,也落不到清的头上了。”
朱元璋的情绪缓了缓,点头道:“这确实是你的功绩,便由你去安排吧。”
郑和下西洋之事,朱元璋也是知道的。
“父皇放心,如今咱们造船术十分不错,出海到远洋并不难,而且咱们还有从天幕拓下来的世界舆图,比闭着眼睛去摸瞎要好多了。派人出海去寻,一定能寻到的。”
朱元璋点头:“只盼着能在我活着的时候,见到那两样东西。”
朱棣肯定道:“当然可以!”
玄烨对红薯和玉米两个食物没多大感觉,他是见过吃过的,也知道贫民们喜欢以它们为食。只是,听着天幕如今夸弘历,他心里却是忐忑得不得了,毕竟有李隆基在前,玄烨根本不敢有多高的期望。
【另外,鼓励开荒也是弘历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稳定了边疆后,便鼓励资助甘肃的贫民去地广人稀的乌鲁木齐垦荒开荒;贵州多桑树却不擅长养蚕纺织,便给贵州地方官下达任务,让他们去外地招募技术工,到贵州发展纺织业……这样的资源调配,促进了不同地方的经济发展,对提高整体的经济水平是十分有用的。】
【这一步也算是接了胤禛的班,胤禛将朝廷中央的势力打入了地方,弘历借着这步跳板,走下一步就是扶持地方经济,与现在的民族政策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天下道理是相通的,百姓能安居乐业时,社会也难以动乱起来,发展当地经济,才是稳定边疆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方法。】
【说到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清朝对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提供了不少的经验。在晚清时期,各列强从各个角度全面侵略我国,那个时候的新疆与西藏,作为西部边疆地区,远离中原统治,可他们对中原政府的归附之心,使得在那风雨飘摇的百多年时光里,华夏保住了西部的咽喉命脉。除了着名的左宗棠扶棺出征,收复新疆这样的英雄事迹,也与当地百姓对统一的华夏的认同感,分不开。】
玄烨没想到,在天幕每每提起都要咬牙切齿的,那段百年耻辱的历史中,大清也有表现亮眼之处。这令他内心稍感安慰。
【清朝时,对于民族政策的思想核心便是“统一中外”、“因俗而治”、“怀柔以德”、“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简单地说,就是统一是不可商量的底线,但是在这个底线上,可以有差别对待,根据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和势力情况,施以不同的政策,大棒加甜枣永不过时。这些思想,是弘历对玄烨和胤禛的思想的传承与发扬,是大清一脉相承的政策。想必大家也看得出,这些政策到如今,依旧十分具有借鉴意义。如今,我们有许多不同的自治省自治州自治县之类的,是对这种民族政策的另一种运用。】
【而这一政策最亮眼的地方,便是它的宗教政策。弘历在乾隆五十七年,取得了郭尔喀战争的胜利后,因当地信奉活佛,弘历没有针对这一宗教进行毁灭性打击,反而将其活佛转世一事,用金瓶掣签的方法,将他合法化明朗化,一方面使得当地信众民心得以稳定,另一方面,也防止了当地一些势力,利用活佛转世的信仰作弊,从而影响社会安定。】
李世民听完这个“金瓶掣签”制度,略品了品后,点头道:“是个不错的做法。西域许多部族,都有自己信仰的神灵与教派,为了信仰中的神,他们可以舍弃一切,甚至是性命。对于这样的人,此等做法是十分明智的。”
李治也点了点头,虽然因为前面的解说,对这个弘历印象不太好,但这个方法,确实是没什么问题,反而显出了他擅长体察人心的本事。
刘彻则是歪倒躺着,心里琢磨着清朝这一系列的民族政策,是不是大汉也用得上。
朱元璋虽然有点不高兴,但还是命朱棣先记下来:“那个红薯玉米记好了吧?这个民族政策,什么金瓶掣签也给我记下来。”
朱棣下笔飞快:“我记着呢,父皇,您别着急。”
看着朱元璋那矛盾的样子,朱棣也是觉得好笑。
不过,朱棣觉得,既然清朝的那些法子是好的,大明学一学也没什么,不用顾及什么面子之类的,人家清也没少学自己大明的,前面皇帝收税还用大明丈量土地和普查人口的数据呢。反正算下来,大明还亏了。
玄烨也知道新疆西藏那边的情况,活佛转世的事儿,也听说过,弘历竟然能软硬兼施,在活佛转世一事中,将朝廷的认可也加了进去,不得不说确实是一招妙棋。活佛需要得到朝廷的认可,就不怕他心不向着朝廷了,他心向着朝廷,信仰他的民众能不皈依朝廷么?
也难怪,即便是天幕不喜欢弘历,但对于他做的好的事,也没有隐匿不谈,或者以贬损的方法说出来,这至少说明天幕的心没那么偏,所以该好好听一听。
如此这般,玄烨的心态也慢慢调整过来了。
【清朝几代皇帝对民族政策进行了发展与改良,对于稳定边疆与少数民族,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求同存异”是核心理念,统一是底线,一切都在统一的基础上灵活操作,就是非常聪明有用的做法。这样的做法,不仅在清朝鼎盛时期,塑造了一个统一强大的帝国,在晚清民国时,面对列强企图肢解华夏,妄图将一个矗立东方几千年的大国,分裂成像欧洲那般,几十个小国林立的势力地盘的情况时,这埋伏了许久的线,在生死存亡的时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华夏的统一,版图疆土的统一是基础,民族民心的向心力是核心。统一不仅是一种状态,一种追求,也是一种从始皇帝时期就生出来的执念,是刻在华夏骨子里的DNA。历朝历代维护国家统一的人和事,都值得记住并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