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时间久了,李豫就知道,为何李世民会派杜甫跟在他身边了,这人确实是极为会发现问题的,说不好听一些,就是凡事都爱往坏处想,难怪天幕说他,是个悲观主义者。
李豫虽有时有些受不了他这般,但不得不承认,他那一腔忧国忧民的心,是谁人都比不了的。
待相处熟了以后,李豫想了想,将《三吏》《三别》系列诗默写了出来,给杜甫看:“这是我不经意间,看到的几首民间流传的诗,你与我品鉴一番,觉得写得如何?”
杜甫接过他递过来的纸,细细地读了几遍后,诚实道:“以我的眼光看,不是特别好,过于白话了。写诗,我还是首推李太白,若我能写出几首太白兄那等水平的诗,此生无憾了。”
李豫真是哭笑不得,要不是知道,这几首诗是他写的,李豫还会以为他瞧不起人呢。
李豫道:“但我以为,这几首诗,虽然写的直白,尤其是这首《石壕吏》,哪怕是读给不识字的妇人听,也能明白。可意思十分明显,令人一看,便像是目睹了酷吏捉兵丁的残忍粗暴,也看到了这一家子的可怜。”
杜甫有些意外:“是吗?那让我再看看。”
李豫真是憋笑不已,这杜甫真是个实诚人。
李太白的诗,他当然也读过,也喜欢他那洒脱的风格与诡奇的想象,只是杜甫这人,拿自己的诗与李太白比时,放得太低了,毕竟后世可是推他为诗圣!圣可不是一般人可成的,孔子那样的,也是圣人呢!可见后世人对他诗作的喜爱。
不等杜甫再说什么,李豫直接道:“这几首诗,令我印象深刻,也是觉得眼熟,颇像你的诗作,初读时还以为出自你之手。依我看,你的诗只是与李太白的侧重点不一样,写诗方式不一样,但要说你多逊于李太白,也不见得。”
杜甫十分受宠若惊,整个人都坐不住了:“多……多谢王爷擡爱。”
李豫摆手:“在外头,就按照圣人说的,不要把身份这套拿出来说啦。直白些说,李太白的诗,我喜欢,你的诗,我也喜欢,观你们的诗作,便觉都是流传千古的样子。”
杜甫简直要被他夸得飘起来了。
李豫在给李世民写信时,也把这件事写进去了,杜甫的反应,也让李世民笑出声,这样实诚的人,确实比较少见。
读完信,李世民评价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李太白与杜子美,一个超乎常人的洒脱超然,一个又比常人要谦逊太多,若二人中和一下,便是两个凡人了。”
再看李瑁写的公事折子,李世民就知道,给杜甫一个巡查御使的活儿,肯定是没错的,他可太能共情普通百姓,太能发现他们的难处了。
李豫这一道,也跟着他学了不少吧。
批复完李豫的折子,将信看了一遍后,放进了檀木盒子,李世民又继续伏案干活。
随着节度使制度的裁撤,大部分节度使被转职军队的都督,还有些节度使,李世民觉得不合适,或者是个不安分的,就直接换掉了。
随着节度使制度的废除,新制度的推行,全国的军队都像是骨头错位后,被打断了重新接连起来一样,虽阵痛不少,但经过精心调养,必能恢复到往日的强悍,甚至超过以往。
与之配套的,是李世民进行的重大税收改革,吸取宋朝的经验,将鼓励工商的制度在全国推行,先前在长安推行的,就当是试点了;同时,因为天幕提到了,如今帝制时代,最大的问题就是地主阶级占有了太多的生产资料,而真正的普通劳动者却越来越穷,李世民也通过税收制度,来调节,减轻了人头的税收,但是将田地的税收加重了。
而李豫等人到各处巡查,除了看各地调任官员的救治情况,还查看各地的田地、人口等情况,看看新的税收制度和工商措施落地如何。
他们查看到的情况,会源源不断地反馈到李世民手中,李世民会根据各地反馈的情况,再与众臣商议,对新政策进行调整与改变。
这是一个极大且极为庞杂的工作,李世民知道,要想解决掉大唐真正的问题,自己是看不到那一天了,但是他已经培养了足够多的接班人。后面继任者,将新政策按部就班执行下去,必然能有一个好的结果。
当然,也不能百分百保证,后面的继承人就能完全按部就班来进行,若是遇到一个不行的,可能直接搞砸全盘,但李世民不在意。如果真发生了那样的事,就属于是大唐命数该绝,自己做那么多努力都改变不了结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倓李豫等人,在巡视时,能够看到整个大唐,肉眼可见的变化,若是长此以往,想要比开元年间更盛世,也是必然的。
李豫花了几年时间,才看懂李世民的布局:“本以为,老祖宗几年前的大改特改,最重要的事是改节度使为都督,如今看来,这最重要的事,应该是改了这税收的办法。难怪相对于改掉军制,这改税制的难度更大。”
李倓如今显得成熟硬朗了不少,整个人也沉稳了许多,但在大哥面前,他还是会流露出一点跳脱的性情,半躺着翘着二郎腿道:“可不是嘛?相对于那些动刀的兵,反而是乡下那些油嘴滑舌两面三刀的土地主更难对付。”
新税制类似摊丁入亩了,逻辑很简单,天幕说生产资料集中在少部分人手里,那就给生产资料收税呗~嘿嘿……
这种政治政策的事,我也不能说太多,容易露底了,抱一丝~
杜甫:这诗……确实不如李太白的好啊,你们笑什么?
李豫:不可说不可说。
李世民:来人,把这几首诗写进大唐历史,署名杜子美,后世皇帝确实该好好读读这几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