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级反转李隆基(15)
【李林甫与杨国忠常被放在一起说,因为二人都是玄宗朝后半段时有名的奸臣。但李林甫和杨国忠并非同时期人。李林甫出身李唐皇室宗亲中,走的不是科举之路,而是靠着亲人提拔举荐进入仕途的。早期朝中政治还一片清明的时候,李林甫还在兢兢业业攒资历刷业绩。据说他生性阴柔,又精于权谋算计,和别人跟上峰和上司打好关系的路子不太一样,他和后宫中的宦官和妃嫔保持着很好的关系。】
【因为这路子的不同寻常,让他对李隆基的喜好心情以及近期行为举止都十分了解。李林甫十分阴险地根据李隆基的心情,来进行对奏,所以每次他的回话都能让李隆基很满意,因此李隆基对他好感度极高。再加上他看透了武惠妃的心思,跟武惠妃表达了支持寿王李瑁当太子的意思,武惠妃也帮他吹了不少枕头风,因而他在李隆基心中的人设是非常好的。】
【但事实上,李林甫心胸狭窄,十分嫉贤妒能。在开元二十一年时,他希望自己能接替自己姘头的丈夫、也就是他的情敌、死去的裴光庭成为宰相,结果高力士没敢帮忙,最后萧崇推荐的韩休当了宰相。高力士把这个消息提前告诉了李林甫,李林甫就去告诉了韩休,没猜错的话,还趁机挑拨了一番,韩休估计还以为自己能当宰相,有李林甫的功劳呢,于是对李林甫十分感激,还常举荐他,对真正的恩人萧崇却十分敌视。】
听到天幕提到自己,高力士忙噗通跪下:“大家,奴婢……奴婢是实在应付不过去……先惠妃娘娘逼得太紧了……”
李世民靠在椅背上,眯着眼睛,花了一点时间,才将这事儿从李隆基的记忆中挖了出来。
武惠妃还活着时,确实时常对朝政和朝中大臣的事指指点点,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影响朝局,多给她儿子拉点助力。
“你早年间,在武三思府上当过差吧?”李世民问。
高力士忙磕头道:“是,大家。”
“这武惠妃,是武三思的侄女,而裴光庭那个冤大头,他那个夫人也是武三思的女儿?和武惠妃就是堂姐妹了……呵呵……”李世民最后轻笑了一声,笑得高力士浑身发毛。
高力士顾不上给武惠妃他们开脱了,只一心给自己求饶:“大家,奴婢跟在您身边四十多年了,心里只装着大家一个主子,可不敢有二心啊!大家请您明鉴!”
李世民信高力士的话是真心的,但他利用跟随在李隆基身边,揣测圣意后,与前朝官员和后宫嫔妃互通消息和好处,也是真的。
但李世民暂时也不想追究他,李世民现在想的是,这个武三思还是武则天考虑过的皇位继承人,这朝中,处处都有武家人的影子。
虽说李隆基在位时,最煊赫的是杨家,可武三思那种对太子下过手,惦记过皇位的人,竟然没被抄家灭族,侄女还能入宫成为宠妃,也是非同寻常的势力。这李隆基还真是色令智昏,他亲爹李旦不仅褫夺了武三思所有封号,还开棺鞭尸,让人家死无葬身之地,他还敢把人家侄女放在枕边,还跟人生了七个儿女,不是一般的贪图美色超过一切。就算武惠妃没做过什么,将那样一个仇人放在身边宠着,不就是将身为帝王的自己,置于险境中吗?
如今再看李隆基为了武惠妃几句谗言,就直接杀了三个儿子的行径,更加觉得恶心,更加令人不齿了。
如果真让武惠妃得逞了,李瑁当上了太子,武家人会不会又借势而起呢?甚至会不会直接翻了睿宗李旦定下的案子?若真发生了那样的事,帝王的威严何在?皇帝的威信何存?李旦可是李隆基他亲爹!他就没为自己的亲爹考虑过吗?!
想到这里,李世民才是真正的倒吸了一口凉气。
李隆基的好色昏庸,哪里是从冤杀太子三兄弟开始的?应该是从纳了武氏女子开始的才对!武惠妃的家族曾犯下那样的大错,没被灭族都该夹起尾巴庆幸,她还敢肖想自己儿子当太子,可见真的是李隆基给的胆子太大了!
思绪才回笼,看到高力士依旧跪在地上,李世民道:“你先起来吧。”
高力士忙爬了起来:“谢大家!”
【从这样一桩小事,能看得出李林甫那张嘴,有多会挑拨。一直到开元二十四年,李林甫终于当上了梦寐以求的宰相,还把本来一直受重用的张九龄,给排挤出了中央权力中心。张九龄的罢相贬谪与李林甫的上位,不仅是代表着一代朝臣的交替,也昭示着,能臣清官受重用的时代过去,玄宗朝开始进入了一个黑暗、腐败的时期。】
【开元二十五年,就发生了李隆基因武惠妃谗言而冤杀太子三兄弟之事。取代了张九龄,成为了第一宰相的李林甫,不仅不会劝谏皇帝,反而乐见其成,因为他是武惠妃党的。在太子三人被杀,武惠妃也病死后,李林甫劝说李隆基立寿王李瑁为太子。他倒不是感念武惠妃的提拔助力之恩,而是想着自己有从龙之功,以后就算换了皇帝,依旧能稳居相位,保住眼下所拥有的权势和地位。】
【幸好李隆基在这立储的重大事情上还没糊涂,并没有听李林甫的意见,而是立了当时还叫李玙的李亨为太子。李林甫顿时危机感十分严重,觉得自己在立太子一事上,没有帮到李亨什么,担心自己请立李瑁为太子的事,会被李亨记恨,竟然动了换太子的念头。李亨因为自己没有不当行为和不好之处,才会被李隆基选为太子的,李林甫对着他自然也无法直接下手,于是他又用了那一招,那就是从李亨身边人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