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级反转李隆基(8)(1 / 2)

两级反转李隆基(8)

李世民望着天幕上的景象,撚着胡子,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按照天幕,这份功绩,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他自己当皇帝时,便也是这般广迎天下的想法,因而得到了西域诸国“天可汗”的尊称。

如今,看到李隆基这个曾孙,把大唐的江山,治理得比自己在位时还要兴盛,作为老祖,李世民心中也涌现出无限的骄傲与自豪。

再有朱祁镇和赵构两个败家玩意儿衬托着,更显得李隆基的出色与难得。

“开元盛世”可以说是他们祖孙几代共同努力的成果了。能有如此治世,李世民也是挺满意的。

只是,想起爬灰这事儿,他心中又涌现出了一些不祥的感觉。

【开元年间,能成为整个封建帝制时代的高峰,说明国家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各个角度,都达到了巅峰水平,不仅是领先当时的整个世界,而且是纵向对比整个帝制时代,上下两千多年的时光,这个时代都是最出色的。其他的时代,譬如蒙元,虽武力强大,其他方面却十分拉胯,譬如宋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但军事太糟糕,也不是什么盛世。两千多年里,能够称得上盛世的时代并不多。】

【而唐朝之所有能有此成就,原因也可以从天时地利人和角度来看。天时上,前有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和武皇三代明君主政,在这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整体上朝局稳定,政治清明。中原地区,从西晋灭亡以后,就一直处在了动乱和战火中,几百年后的隋好不容易将四分五裂的中华大地统一,却又出了隋炀帝杨广那样一个暴君。这几百年里,经济、社会结构、百姓民生都被破坏得极为严重。唐从隋手中接过这样一个烂摊子后,也是因为出了李世民这样一个天选皇帝,才迅速地稳定了局面,让民生凋敝、百业不兴的国家,重新焕发出了生机。有了近百年的积累,李隆基才有厚积薄发的时机。】

【地利上,整个国家形成了大一统,这就为国家兴盛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要知道,大国强国的基石,就是广袤且统一的国土,唯有国土面积足够广大,才能够提供足够的资源来供国家发展,才能够产生足够的劳动力。这一点,无论是在战时,还是和平年代都一样。广袤的国土在战争中能够提供足够的战略纵深,为长期战提供现实基础,这也是为何二战中,我们不用惧怕败给日本,苏联也不怕败给德国的原因。】

【人和这个条件,就主要由李隆基创造了。首先是任用能臣良才,前面提过的姚崇、宋璟、张说等良相,都是李隆基看中并提拔的。而且李隆基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他知人善任,当在任的官员,已经不适宜当下的情况是,他便会及时换上适合的人才。其次,李隆基也着手进行了军改,府兵制被均田制破坏得厉害后,他便开始推行募兵制。极大地提升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在这样政通人和、社会安定、国家统一的大环境下,物质基础得到满足后,人民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得以发挥,这不仅是体现在诗词文学、陶瓷、书画等艺术的发展上,也体现在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发明与使用上。】

一席话,最让帝王们意外的是,皇帝只存在了两千多年。

在他们的心里,皇帝肯定是千千万万代下去的,王朝可能会更换叠代,但肯定是有人要坐天下的。

嬴政听完唐朝成为盛世巅峰的原因,微微叹气,他就知道,伟大的事业,是需要时间去完成的,可恨人生在世,仅能活几十年,那远大宏伟的志向,无法在一人手中完成。

刘彻听到天幕说,蒙元虽武力强大,但其他各方面都不行,顿时有种自己也被扫射了的感觉。

他的大汉,虽不能说除了武力之外,其他的都不行,但相对于天幕所说的盛唐之象,确实还差了不小的距离。

犹豫了一会儿后,刘彻还是拿出笔和绢帛,奋笔疾书地将天幕所说的唐朝创造出盛世的原因记了下来。

一边记还有点不服气地想:他大唐能做到的事,不信我们大汉不行。

而赵家父子三人,在赵匡胤还有点忧伤的时候,赵德昭赵德芳兄弟二人,已经有些目瞪口呆了,赵德芳甚至伸出了手指,在想两千多年是多长时间。

“父皇,这天幕的意思是……”赵德昭忍不住问。

赵匡胤还在为天幕说宋的军事不行忧伤呢,听到儿子问这问题,一时之间还反应不过来:“什么什么意思啊?”

赵德芳自己算不明白,抢过哥哥的话头问:“父皇,两千多年是什么意思?意思是以后没人当皇帝了吗?”

赵匡胤这才想起,两个人对天幕了解的非常少,转过思绪给两个儿子解释道:“若我没猜错的话,这天幕中人,便是咱们的后人,后人正在评说咱们这些‘古人’。你们都读过唐时杜樊川写的《阿房宫赋》吧?”

赵德昭立马道:“是的,父皇的意思,难道是那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①?”

赵德芳听得哥哥说什么“后人”“后人”的,要不是脑中还有点印象,说不得以为他哥是在结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