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跑神完颜构(19)(2 / 2)

【王安石的头衔与职位,还只是宋朝冗官一个小小的角度。宋开国时,赵匡胤便改革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这个时候才算是真正的下沉到了普通百姓之中。科举制从隋创立起,经过了唐的发展,到了宋又进一步完善,参与考试者,不论贫富,都可参与,而且还十分抑制权贵子弟舞弊,采取了糊名制和誊抄法。如此一来,科举取士取了不少民间学子,自然要给这些辛辛苦苦考出来的人一个前途,于是当官的人也越来越多。只是科举和后续的官员考核制度不完善,以种萝卜为例,取得萝卜有些良莠不齐,但需要都安排位置,萝卜坑不够了,就得多挖几个,或者几个萝卜塞一个坑,可有了坑的萝卜,虽然会挪坑,但没有适当地剔除掉长得不好的,甚至发烂还影响其他萝卜的萝卜,这种地之人要管的萝卜地可不就越来越大,而且要用的肥也越来越多?】

再次听到科举之法,嬴政依旧十分心动,明朝那一期讲的是考试范围,他还有些犹豫。这次听到宋科举取士竟可以不论贫富,让嬴政思路更加打开了。他一心想统一小篆为大秦统一文字,却受到了不小的阻碍,毕竟各国都以自己的文化传承为荣,并不稀奇。但若以科考为途径,规定小篆为科考唯一用字,从取小吏开始,想必无数人愿意学用小吏,同时也能选出一批能干小吏出来!

刘彻亦有些心动,宋朝因唐亡于藩镇割据而不断分权,他是理解的,但汉的阴影不仅在各地王室子孙,也在朝中的外戚。自吕氏一族后,汉对皇后娘家都十分防备,若引入其他势力,又担心是驱狼吞虎,虎未死又有狼患。倒是这科举制,引进来的人,通过考教学识取人,便保证了有一定能力,从平民中取优秀士子,身后无家族助力,用起来也放心,哪怕他为官后再培养自己的势力,也需要一些时间……

刘彻越想越觉得可行度挺高。

李世民听到糊名制和誊抄法,忍不住眼前一亮:“这倒是不错的法子!科举之法兴起于隋,本是想用来抑制世家大族,不料却被世家大族利用,通过科举塞了不少人。若是好好操作一番,不愁世家大族这等疾患解决不了!”

李世民不仅想到了要学糊名法和誊抄法,还想到了要在民间设书院,帮助出身普通的学子入学。如此一来,朝中官位也不会尽被那些大族子弟占据了。

明的科考随宋元制,朱元璋被骂过规定四书五经只用程朱二人版本的事,已经在推行改进了,所以他的注意力在最后那段话上:“这天女说话着实风趣,乡下种萝卜确实得一个萝卜一个坑,而且得用大粪浇!哈哈哈……”

朱棣在一旁有些哭笑不得,他知道朱元璋铁定是将那些惹他生气的大臣,想象成了田地里的萝卜,被农民用一瓢一瓢的大粪临头浇下来了,真是恶趣味啊!

玄烨点头:可不正是说到了要害处?宋的目的在分权,可如此分也属实过于简单粗暴了。

赵匡胤未曾想到,自己改革科举一事,竟有如此影响,他当初只想着分权,便想着要用一些没有根基和背景的人,想用普通百姓出身的士子,来冲淡稀释掉许多身后有大家族的人的权力,不想一下子用力过猛,导致取士取多了。

“确实需要一个考核办法,将官员中的一些任清除出去。”赵匡胤记下这一笔。

【而冗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太*祖就开始的重文轻武。重文轻武的原因还是和唐的灭亡以及赵匡胤上位的方式有关——他天然不信任武将。重文除了体现在扩大科举范围,大面积进行文考取士外,还体现在朝中文武大臣的不同待遇上。在宋朝朝廷中,武将会受到压制,缺乏升迁的渠道,文官则不然。而且军队内部以文官为主,武将们只有等到打仗的时候,才有指挥权,至于调兵权、统兵权都不在武将手里。】

【文武相济本是对的,咱们的军中也有政委之类的文官,但是文官干了武官该干的活儿,就不对了。武将们除了带兵打仗,还有很重要的就是将士们平日的训练,提升他们的体力、如何布阵迎敌、如何行军等等,看过一些军旅剧和军事题材的节目的都知道,当兵的平日训练很重要,也很辛苦。就比如野外拉练这条,武将们身体素质过硬,陪着士兵们在外翻山越岭不难,还能监督他们,文官的身体素质就做不到。而另外一些如日常的吃喝住行、医疗、思想建设才适合文官负责。宋朝将武将的权力压缩到了极致,平时连统兵权都没有,更别说练兵了。哦,你问宋朝大兵们训练怎么办?没关系啊,用人数堆嘛!于是冗兵冗员的问题也就出现咯。】

嬴政:宋真有钱,养那么多官

刘彻:宋真有钱,养那么多兵

李世民:宋真有钱,养着敌人

赵匡胤:我没有,我不是,别胡说!有本事拿出证据来!

朱元璋:我作证,都是真的,这里是宋史,这里是宋的钱粮账簿,这里是……

赵匡胤奔溃:我错啦!我错啦!马上改!马上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