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67
这一场雨下了足足半个月。
到处都是水,不止村里的房屋塌了大半,就连县城也有些老房子经不过折腾,漏得漏塌得塌,受灾相当严重。
好在在大家轮流守着各处城门,并没有什么发现什么可疑人员。
大雨未停之前,苏平就开始考虑灾后重建的问题。
既然是已经要重建了,不如就建好点。
按照养老院的标准来,所有的房子均改成砖瓦结构的。
当时为了建养老院,苏平与杨老二仔细钉对过,房子这种东西是适合长期重复利用的,若是房子保养的好,一两百年不成问题。
可土坯房就不一样了,哪一场大雨前,大家不修修补补。
县学的屋子当时修建时用料比较好,这可是从前朝就传下来的。
县衙更不用说了,少说也有二百多年了,比起百姓的那种房子不知道结实了多少倍。
当初建县学的食堂时,就找了做砖瓦的。
后来要建养老院,杨老二又找了两家。
这次灾后重建,应该供应能跟得上。
张典吏道:“这是不是太贵了些,百姓乐不乐意?”
苏平深吸了口气,“土坯房是便宜,但若再来几场这样的雨,哪怕是新房子也支持不了多久吧……”
再者他想把各村和城区重新规划一下。
就像这次雨下这么大,因为没有下水道,城里到处都是积水。
饶是现在雨停了四五天了,可城里的水依旧没退干净,七月的天气并未因为这一场雨而转凉,反而太阳出来之后,较之前更晒了一些。
如今的城里到处都是臭哄哄的。
不干境的环境,还容易引发各种疾病。
苏平见大家都不做声,笑道:“其实,也不用他们花多少钱,咱们统一修建,他们要是乐意也能自己跟着一起干,最后每家每户出砖瓦钱就成。”
张典吏心头咯噔一声,这还不是等于从他这儿走吗?
见张典吏气鼓鼓地,但又不能反驳,苏平道:“其实咱们也不吃亏,本来街道就是要整改的,如今刚好借这个机会,由人帮着出工。”
因为这事,苏平与众人开了大半天的会,后来张典吏拿着算盘噼哩啪啦地算了好一会,感觉并没有吃多少亏之后,这事才算正式确定。
不过张典吏还提了一件事,“大人,既然要给大家一起建房子,那砖瓦的用量一定极大,咱们能整个木工场,为何不能再有自己的砖瓦场?”
苏平:“……”
你真是半点亏都不吃啊。
钱进钱出,最后又回来了。
>_∠
孙主簿这次挺积极,“大人这事吧下官觉得可行,除了主城区这一片,别的地方都要重新规划的话,用到的青砖数量肯定不少,咱们有自己的砖瓦场,是必不可少的。”
孙主簿和张典吏一带头,
苏平一想也对,于是,让张典吏把灾后重建的事情写了公示贴出去,同时又加了一张招聘启示,有做青砖经验的、有泥瓦工经验的,等等,反正雷打不到依旧招贤纳士。
这事就这么定了。
依旧由杨老二负责,不过因为工程实在太大。
光靠目前的工匠肯定不行,还需要大量的民工。
告示贴出去的下午便有人上门了,百姓一听说给自家建房子,只要出工就能少给钱,而且对方还管你饭,一个个都屁颠屁颠的过来了。
主要还是根本张典吏贴出的价格一算,比自家修建的还要便宜。
不过两天时间,就已经有一半的人报了名。
苏平抽时间画了几张图纸,有连排加耳房的,还有按照四合院画的,甚至还搞了个现代的家居风格……
什么三室二厅,四室二厅……
不过每张图纸上都有独立的卫生间、浴室以及厨房,看起来非常漂亮。
自然如果家里人多的话,也可以选择更大的宅基地,在让大家报名的时候,就让人标明了家里几口人,需要多大的地盘和房间等等。
苏平让人将图纸贴到了公示处,让百姓看看自己喜欢哪一个。
投票也挺快,当天下午就出来了,很多人乐意选四合院的,也有人选连排开间的。
灾后重建的方案敲定下来,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八月,张典吏和孙主簿建议的砖瓦场也已经开工了。
杨老二带着大家已经开始修建起了房屋。
在大雨停了的第五天,苏平收到了余阳县县令杜大人的来信。
除了问他这次水灾受的影响重不重,需不需要帮忙,还顺嘴跟他提了一句,让他注意一下有没有细作。
是以,苏平当时便让黄大个通知大家,第二天一大早开会。
自打苏平来了之后,大家由原先每个月两次早会,慢慢改成了十日一次,五日一次。
两天前才开过一次,这次又突然召开会议。
不会是出了什么事吧?
不料,苏平直接开门见山道:“我瞧着这几个月张大人递上来的外来人员名册,一直在增加,尤其是六月开始,外来人员越来越多,像寻常的小商小贩,咱们都是欢迎的,可就怕这些人里头混了一些不怀好意之人。还要麻烦赵差役和钱差役安排好巡城人员,务必将每日进出城的人员登记造册。”
“千万不要疏忽大意,我听杜大人说他们县里前几日抓到了细作。”
此言一出,众人均是神色一凛。
还真是怕什么来什么,他们的城墙至今还没修好呢。
钱老十和赵老三本来还想着城墙这两日修好之后,便不用像先前那样三班倒,一刻不停地巡城了,如今听说有细作,立刻歇了那样的心思。
两人速度也很快速。
苏平早上吩咐下去,晚上这事已经传遍全城了。
让大家都戒备起来,别让坏人有可乘之机,两人倒是有意思,并未说什么细作一事,而是提了最近有拍花子的流串,让大家都警惕起来。
各村的编外人员,这时候也派上用场了,白天黑夜分班倒的在各自的地盘巡罗。
苏平听两人汇报,直呼内行啊。
一个人贩子就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给拉动了起来。
嗯,他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同一时间,县学那三十多名参加院试的学生也在雨停之后由张先生领着去了府城。
到了府城之后又与各县的学生汇合,一道去了省城。
睡觉的地方也早就由孙知府差人安排好了,一部分人住在安乐郡的商会里,另一部分人则住在提前租住好的小院里。
孙先生这次没去,留在县学看家。
同时,着手开始操办各乡镇学堂的事情。
养老院已经投入使用了,虽说最先住进来的不是老年人,但也算是正式开业了。
再加上还有一个来月院试成绩就出来了,按照苏平先前的建议,这批童生不管中没中,都要在新建的学堂里面任职两年。
如今已经确定了十二处学堂。
桌椅这些,木工场已经做了上百套了。
再有百十来套应该够用了,若是还有缺的,木工场这边速度倒是很快。
据送行的黄大个回来说,这次光是安乐郡就有童生七百余人。
本省一共八个郡,起码得有个四五千人,可每年的秀才录取人数却只有七八十名,录取人数最多的一年也不过才102人。
在几千童生中想要脱颖而出,苏平其实没什么信心。
不过该办的事他都办了,该做的努力,他也做了。
还是那句话,尽人事听天命。
另一边,雨停了之后,许木匠就开始找贾老爷子谈心。
陆陆续续抽出时间去了七八次,总算把老爷子给说动了。
贾老爷子决定亲自带徒弟,但是有二个条件,自家的两个孙女得跟着,那个不成器的儿子要在衙里谋个差事。
苏平与贾老爷子那不成器的儿子见了一面。
三十来岁的年纪,生得老实憨厚,是村里有名的老好人,谁家有什么事他都肯去帮忙,也想着父亲学习做泥塑,可惜眼睛会了,脑子和手一直跟不上。
苏平倒是觉得他和黄大个挺像的,只不过没黄大个会来事儿,回头问了一下黄大人,黄大个道:“行啊,反正我与老雷头总往外跑,有时候货多了还要自己卸,老雷头年纪大了,有些事情做不了,他要是来了刚好跟我搭个伴。”
就这么着贾耀春便与黄大个搭上了。
忙完了这些乱七八糟的事,苏平总算有机会找孙太太和张太太聊天了。
自打上次琢磨这事之后,便一直没机会找两人,如今趁着大家各忙各的,他这边抽出点时间,把自己的想法与两人说了一下。
一是关于让女孩读书的事。
二是招聘女工跟着贾老爷子做泥塑的事。
三则是让女孩读书的事。
要是在村里实行不来的话,他是计划着,给招聘过来的女工每天学习一个时辰的机会,先让就由张先生或者孙先生抽时间来讲课。
学的其实不深,只要识得字便成,若是有女孩想学木雕、算学,这些都可以请专门的人来教,不过这些都由两位把想学的人员记录下来。
同时一定要大力宣传,女孩读书的好处。
孙太太咽了咽口水,“女孩儿读书?”
苏平点头,“嫂子觉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