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收留贫民(1 / 2)

第119章收留贫民

姜月有时候会感慨,在百宝阁里的时候,她总会有种人人都过得很好,丰衣足食之余还能享受生活的感觉。

但是出了百宝阁,便能看到街上尚有许多衣衫褴褛、穷困潦倒之人。

这个朝代的贫富差距很大,而且众人似乎已经习以为常。

衣着光鲜的世家贵人们可以面不改色目不斜视的从乞丐面前经过,乞丐们看到他们除了机械的说一句“行行好”之外便没有任何神色动容。

世家贵人们可能会绕路避开他们,嫌他们身上不干净。

而乞丐们也很有自知之明的不会胡乱往他们跟前凑,而是蜷缩在自己的角落领地等着那么一两个好心人朝他们施点好心洒洒水。

姜月同时也发现,乞丐中除了老弱妇孺,也不乏一些青壮年,估计是被生活逼得没了法子,才走上了乞讨这条路。

想到原书中姜家一家四口的悲惨结局,姜月微微握紧了拳。

若是当时能有人指条活路,断不会死得那样惨。

姜月没忘记她挣钱的初衷,除了让姜氏夫妇过上好日子以外,她还想让长安城处于底层的无家可归的百姓一点生的意义和希望。

天气已经冷了。

至少要先让他们安稳过个冬。

姜月想起了一个人,国公夫人闻氏。

闻氏自从找回了裴秋生以后,便觉得这是她行善积德积攒下的福气,让她得到了老天爷的眷顾,实现了心中所愿。

因此自那以后,她非但没有停止对贫苦百姓的帮助,甚至还在城北也设了个慈善堂,每日着人施粥。

不过镇国公却并不这样想,他认为家底也不是无穷无尽的,如今孩子都已经回来了,不能再这样无限制的花钱出去。

而且,城南城北都设了一个,日日施粥,长安城的百官和百姓都看着在,他那些个同僚们偶尔路过那儿时,心情都不大好。

为官的,都不想见那么多贫民聚集在一起,显得好像他们的治理不行似的。万一哪天陛下听见了什么风声或者微服私访遇见了,指不定要有多麻烦。

先前闻氏是为了找孩子,那大家也可以理解。如今孩子都找到了,着实不应该继续下去,因而已经有官员同镇国公献言了。

因而,闻氏在城北的慈善堂开了没多久,便被镇国公强制关门歇业了,只剩城南的那个还照常开着。

姜月想着,这慈善堂闻氏开起来都尚且艰难,自个儿再开一个,怕是行不通,少不得要遇见人阻挠的。

而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施粥只能解决当日之困,确实不能作为长久之计。

于是,姜月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了一个还算靠谱的法子。

百宝阁位于集市中心,铺子背后除了个不大不小的院子和能住人的屋子,再没有多余的地方,不像姜家杂货铺院子后面还有一大块空地作为后院。

姜家搬来百宝阁以后,那边就只留着一些泥塑乐园的东西,刚开始姜月还派小姜们轮流去照应一下,后来嫌麻烦,已经交给了李掌柜全权打理,收入也直接给了他。

不过泥塑乐园占用的地方不过是院子后面的那一片后院,而姜家杂货铺由于姜月之前并没有想好要怎么处置,因此整个儿的是空的。

姜月准备在百宝阁外面贴个告示,宣布如今在马路上流浪的乞讨者,都可以来姜家杂货铺干些杂活,类似于洗石头和裁布裁纸之类的,洗二十枚石头可得一文钱,裁块布得一文钱,裁十张纸一文钱之类。

干满五天还愿意留下来接着干的,便可以租一件冬衣穿,一个月起租,一个月三十文银子。

她怕给得高了,会有原本没那么缺钱的普通百姓也来抢着做,反而让那些真正需要的穷人进不来。

因此,她这工钱给的不多,普通有活计有收入来源的人压根都不会看一眼,但对于那些长期吃不饱穿不暖的人来说,一人一天下来能挣个二三十文左右,若是手脚麻利的,挣个三四十文也不是问题,足够他们吃饱两顿了。

省一省,也能租一床棉被盖。

如此一来,她也不算亏,毕竟这些活计百宝阁的人也要花时间做,不如把这些费时间又简单的活计分出去,可谓一箭双雕。

她最主要的花费,便是准备被子了。时下棉的价钱并不便宜,棉被也是跟着水涨船高。

若她想图省事,直接买做好的被子,最便宜的成衣冬衣也要十两一床,厚一点的便要十五两。

而三十文一个月的价格租给他们,几乎是回收不到什么,以后也很难再卖出去,算是纯做善事了。

但他们所做的杂活能给其他的工匠剩下时间做东西,这多做出来的东西卖出去也是百宝阁实实在在的银子。

这是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