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将计就计(2 / 2)

谢云昭更是朝裴秋生竖起了大拇指,“我还以为我来是给你撑场子的,结果坐在你边上被你的光芒四射亮瞎了眼。”

裴秋生忍俊不禁,不好意思地笑道,“我刚好对这部分的诗词知道得多一些而已,还是感谢云昭兄一片拳拳之心。”

裴秋生今日想要的就是将计就计,因为府中人看不惯他被封世子的人太多,若是稍微展露一些实力,今后他在府中的日子便会更好过一些。

闻北哲见状气得脸都绿了。

而闻北坤和闻北城现在都开始怀疑裴秋生旁边的那几个人是不是他自己找来的托了。

在后面的诗会中,闻北哲他们三人再也不敢安排人特意让裴秋生多回答了。

不过,在后面作诗的环节中,裴秋生的表现只能说中规中矩。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但他也只是仅限于此了。

可由于他在前面的表现过于精彩,众人看他作的诗也带了几分光环。

且在场的不乏一些趋炎附势之辈,知道镇国公闻渊器重裴秋生,当着闻渊的面自然对裴秋生赞不绝口。

“闻大公子文采出众,真乃我辈楷模。”

“哪里,在下作诗不过平庸之姿,兄台过奖了,”裴秋生对于众人半真半假的追捧有些不适应起来,脸上的笑意也不达眼底。

闻北哲、闻北坤和闻北城三人见众人眼里如今都只有裴秋生,根本没由他们半点影子,直气得七窍生烟。

早知道就不合伙撺掇父亲带他来参加这劳什子的元宵诗会了,如今真是搬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众人作完了诗,后面便开始听从酒楼里请来的歌女唱小曲儿,裴秋生觉得无聊,便打算先行离开。

如今距离元宵灯会结束还剩一点时间,如果赶早的话,或许还来得及带姜月去看半场灯会。

于是他征得了闻渊的同意便离了席。

只是在他离席以后走了没多远,便被身后一道姑娘的声音叫住,“闻大公子。”

裴秋生在这儿并不认识女子,他带着不解转身,看向来人更是疑惑问道,“你是?”

只见眼前这位身着淡紫色长裙的女子带着丫鬟朝他翩然行礼,柔柔弱弱道:“小女子是工部侍郎家的张二姑娘,张若婵,眼下也准备离席,却不小心弄坏了灯笼。不知是否能跟闻大公子借个光?公子在前面慢些走便可,我远远地跟在后面。”

办诗会的地方在河边,除了河面上有河灯,诗会的地方挂了灯笼,其他地方都是暗的。因此没有灯笼,附近的路并不好走,一个不小心还可能会跌到水里去。

张若婵正是清楚这点,才敢来跟裴秋生借光的。

刚才在诗会中,裴秋生展露出的渊博学识令她惊艳,且他气度翩翩,生得相貌清隽、一表人才,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风雅和自信让她忍不住动心。

因此她整理了一番仪容,在裴秋生离席时跟了过来,特意没带灯笼。

裴秋生看着手上的灯笼,又看了前方的路的确一片漆黑,影影绰绰的什么也看不清,连他没了灯笼都不能保证能认清路。

索性这段路也不长,耽误不了他多少时间,于是便应道:“好。”

张若婵见他果真答应下来,心里一阵欢喜,忙跟在后面,但也注意着分寸,不敢离他太近。

她甚至自作多情地想着,闻大公子愿意放缓速度照顾自己一程,是不是对她也有几分好感?

毕竟她在诗会上的表现也不赖,还当场作了一首不错的诗,连赵太傅都略加夸赞了她一句。

约莫走了数百米,眼见着前面便是有着通明灯火的大路了,就连脚下的路都被前方的光照亮了几分。

就在张若婵正在纠结着要不要邀请他去看灯会时。

裴秋生像是等了很久似的,回身将手中的灯笼给了张若婵身侧的丫鬟,轻快道,“给你们吧,我不用了,先走一步。”

而后长腿一迈,化作一道残影飞速离开。

“闻......”等到张若婵带着温柔的笑意开口时,看见的便只有裴秋生没有丝毫留恋的背影了。

张若婵笑容顿时僵在嘴角:“......”

跟在她身后的丫鬟眼角也忍不住抽了抽,闻大公子这么着急,难不成是要回府救火吗?

裴秋生上了马车后,便让车夫飞快地赶往姜家。

姜远发夫妇不喜欢凑热闹,而姜月想着灯会上应当会有许多情投意合的男男女女出双入对,自己一个人逛没什么意思,便也没有出门。

于是他们三人在家里吃过汤圆后,将除夕之夜时没来得及放的烟花找了出来点燃,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过节方式。

正在此时,裴秋生回来了。

外面的门没关,裴秋生推门而入,来到院中,一眼便见到了沉浸在烟火中满脸笑意但眼神却有些落寞的姜月,边向她走近边唤道,“阿月。”

姜月闻声将视线投来,见到他时,一双眼睛便亮了起来,高兴道,“秋生?你不是参加诗会去了吗?”

裴秋生低眉笑道:“去过了。想去看灯会吗?一起?”

姜月眼角眉梢都是笑意,点头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