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耽美 > 芍药月季[花滑] > 第137章 康乃馨在蒙特利尔遍地盛开的时候,你从花丛中擡头,就会看到我们。

第137章 康乃馨在蒙特利尔遍地盛开的时候,你从花丛中擡头,就会看到我们。(1 / 2)

第137章康乃馨在蒙特利尔遍地盛开的时候,你从花丛中擡头,就会看到我们。

接到电话,叶绍瑶和季林越立马退掉下周的机票,连夜坐高铁回了首都。

等到冬管中心上班时,他们已经准时准点出现在体管科的办公室外。

小姑娘一路嘀咕:“我们的信怎么送到冬管中心去了?”

她清楚地记得,填的收件人是花滑协会,把信交给冯教练时,也只是寄希望于有几面之缘的金承奥。

科室的梁主任把他们迎进去,从抽屉拿出一封拆开的信,信纸有明显的皱褶,显然被打开过无数次。

他说:“滑协的金主任给我的信,他说他看后很动容,也让我们看看。”

两人乖巧地站在办公桌前,看男人从桌上的罐子里捡了几片茶叶,走到饮水机前接水,然后徐徐说:“前几天的冬奥会看了吗?”

叶绍瑶点头,她大概知道冬奥会对自己出现在这里的助推作用。

说句不中听的话,即使是华夏一向强势的双人滑,这次也被俄国选手包圆了领奖台,致使今年在花滑大项颗粒无收。

华夏在冬季项目上没什么夺金点,但今年的短道速滑创造了历史,自由式滑雪也有不小的突破。

握着半枚金牌的双人滑却马失前蹄。

有人质疑,失败的原因和该周期领导的决策失误有关系,致使华夏花滑大退步。

花滑协会的领导没有过多辩解,在冬奥集体总结会上当众做了检讨。

“体育总局对索契周期的训练成果不满意,咱们还在想办法重振旗鼓。”

所以时也命也,他们的申请信写进了领导心里,正好成为打开新思路的问路石。

滑协打算组织一批运动员前往捷克开启短期训练,时间没有定,人员名单也没有头绪,只是有一幅初步擘画的蓝图。

去捷克短训?

叶绍瑶和季林越对视一眼,这与他们的想法几乎背道而驰。

“主任,如果我们有更好的目的地呢?”

无数次实践证明,短训的效果并不理想,除了能够接触到国内无法拥有的人脉,既来不及适应国外的训练环境,也不能有效地改良技术。

季林越明说:“我们想去蒙特利尔的滑冰学校长训。”

这让梁东亭犯难,今年才刚开年不到一个月,滑协的一番决定已经是下了狠心,哪里还有余钱供两个人去蒙特利尔。

“你们知道去滑冰学校长训要多少钱吗?”

谈到钱的问题,两人有些沉默。

早在第一次见到瑞秋·格林,他们就打探过,滑冰学校的学费分期缴纳,每一个月为一期,一期的各种训练费用共需要约三万美元,约合人民币十八万。

所有问题的症结似乎都在这里。

他们拿不出那么多钱,省队也出不了那么多钱,现在轮到冬管中心的主任叹气,大概也望而却步。

梁东亭希望他们能在外训中获得长足的进步,但走出去太困难。

他们明确提到过,计划在IAM训练半年时间,简直要把滑协的小金库掏空。

花样滑冰从来都是高投入而低回报的运动。

在每一项好处的背后,似乎都无形的加上一句转折——不值得。

如果投入太多成本,看不到水花怎么办?

即使假设叶绍瑶/季林越真能为华夏花滑队带来什么,可一旦给他们破开这道口子,其他运动员纷纷效仿,又该怎么办。

冬管中心只是体育局下的小小单位,非盈利机构,也指着国家的财政□□下去。

希望的灯火一直忽明忽暗,叶绍瑶觉得自己在坐过山车。

岸北的游乐园有近乎垂直的过山车轨道,她小时总是幻想自己坐在机器上的惊险场景,现在和那时候一样心神不宁。

“那冬管中心的意思是……”他们的计划还是一如既往的告吹?

梁东亭的语气平和了许久,终于有了抑扬顿挫:“金主任和我说了很多好话,我们彻聊了一个下午。”

很难想象,两个几近退休的男人能约上一顿下午茶,在京郊偏僻无人的咖啡馆,一面欣赏雪后初霁,一面发着花滑窘境的牢骚。

最后的话题引到那封信上。

金承奥让梁东亭设身处地想想运动员的感受。

那些在国内不被关照的运动员,他们得不到良好的训练资源,自然而然也拿不到令人满意的成绩。

只靠头部运动员的风险太大了。

比如被寄予厚望的容翡/张晨旭,体坛报纸日日为他们的冲金预热,最后的结果却大跌眼睛。